久久99国产精品尤物-国产高清色播视频免费看-男生肌肌往女人桶爽视频-精品国产-91PORNY九色|www.jqdstudio.net

|  站內搜索:
田鵬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點擊:  作者:田鵬穎    來源:思想火炬  發布時間:2017-11-21 11:04:26

 

1.webp.jpg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野中,如果把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矛盾及其運動“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那么社會形態的發展和演進本質上就是社會主體人進行的偉大斗爭,因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本質就是偉大斗爭的規律。作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奮斗、創造、積累96年的根本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偉大斗爭的勝利成果。續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文章,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歷史任務,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強調偉大斗爭。特別是在“7·26”重要講話中,習近平更加明確地要求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全新理論概括,從理論和實踐雙重維度,深刻地揭示了“四個偉大”的內在邏輯。特別是把偉大斗爭置于“四個偉大”之首,更需要我們從學理上搞清楚偉大斗爭的哲學基礎、歷史方位、基本規律等重要理論問題,成功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一、社會有機體的整體運動,從而社會形態的歷史演進是在斗爭中實現的

 

 馬克思指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2}“誰用政治經濟學的范疇構筑某種意識形態的大廈,誰就是把社會體系的各個環節割裂開來,就是把社會的各個環節變成同等數量的依次出現的單個社會。其實,單憑運動、順序和時間的唯一邏輯公式怎能向我們說明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呢?”{3}作為一個有機體,人類社會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礎上的,因而它是一個向自然開放的有機系統,人類社會必須不斷地向自然界獲取其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能量、信息。但“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改變自然界”{4}。人的這種改變自然的行為是生產,改變自然的力量就是社會生產力。一定的生產力(性質和水平)必然要求與之相適應的一定的生產關系,由一定的生產關系總和構成的經濟基礎必然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這就構成了社會有機體內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的復雜性運動是人類社會全部矛盾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這一基本原理包含著斗爭的全部秘密。社會有機體的整體運動,并不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社會基本矛盾概念的摩擦和碰撞,而是社會主體人進行的斗爭。社會、歷史本身什么事情都沒有做,創造這一切的是活的“現實的個人”。透視社會基本矛盾,從而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偉大智慧。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唯心主義卻把能動的方面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5}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只是”以“直觀”的方式看待人與世界的關系和唯心主義“只能”以“抽象”的方式看待人的“能動的方面”的分析與批判,意在表明,無論舊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都沒有真正理解人與世界的真實關系。馬克思正是從“感性的人的活動”出發去理解人對世界的關系,從而實現了人類哲學史上的偉大革命,創立了新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從而把“世界何以可能”的哲學命題,合乎邏輯地轉變為“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歷史使命。馬克思的這一新世界觀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立足點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歸宿點是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條件的“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從出發點、立足點,到歸宿點,馬克思為自己新世界觀構建一種批判的思維方式,從宗教批判到世俗批判,從理論批判到實踐批判,“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6}而批判、革命、改變就其本質而言就是斗爭。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整個社會有機體系統發展的基礎,生產力要求生產關系、進而上層建筑發生相應的變化。然而現實的社會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都是制度化的社會交往關系,本身具有一種固定化的趨勢。每當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社會發展的新可能之時,那些往日已經固化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等全部社會制度,就首先在歷史主體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中被活化,隨著便是以現實的方式對現實的社會制度的活化與改造。這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新與舊、進步與落后、傳統與現代、實然與應然、思維與存在的斗爭的大幕就開啟了。

 

列寧把現實社會生活領域的斗爭上升到哲學(辯證法)的高度,他認為自然界的、精神的、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具有矛盾著的、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發展是對立面的‘斗爭’”,并且認為“相互排斥的對立面的斗爭是絕對的,正如發展、運動是絕對的一樣。”{7} 從列寧對斗爭的哲學思考,我們可以感到,如果說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絕對的,毋寧說,矛盾的斗爭是普遍的、絕對的、永恒的。

 

毛澤東對此作出了哲學解釋:“列寧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一切過程都有始有終,一切過程都轉化為它們的對立物。一切過程的常住性是相對的,但是一種過程轉化為他種過程的這種變動性是絕對的。”{8}毛澤東認為,“無論什么事物的運動都采取兩種狀態,相對地靜止的狀態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兩種狀態的運動都是由事物內部包含的兩個矛盾著的因素互相斗爭所引起的……事物總是不斷地由第一種狀態轉化為第二種狀態,而矛盾的斗爭則存在于兩種狀態中,并經過第二種狀態而達到矛盾的解決。所以說,對立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而對立的互相排除的斗爭則是絕對的”{9}。毛澤東在《矛盾論》總結時指出:“然而矛盾的斗爭則是不斷的,不管在它們共居的時候,或者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都有斗爭的存在,尤其是在它們互相轉化的時候,斗爭的表現更為顯著,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絕對性。”{10}

 

如果我們把辯證法視野中的斗爭還原到現實生活世界,把哲學視野中的斗爭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那么斗爭的普遍性和絕對性,就立刻轉化為現實生活世界中人們工作的常態性。正如毛澤東所說:“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爭。那些地方有困難、有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我們是為著解決困難去工作、去斗爭的。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要去,這才是好同志。”{11}離開了斗爭,人類社會特別是現代社會的人、人的活動、人的活動的產物的存在和發展,都將失去真正的動力和時代的風采。從這個意義上說,斗爭既可以理解為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特殊時代定位,又可以理解為人類面臨的特殊的歷史使命。既可以理解為人類對社會有機體整體發展動力的戰略判斷,又可以理解為人類實現崇高社會理想的特殊精神狀態。

 

  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視野觀察問題,我們不僅可以說,人類原始社會的存在與發展需要斗爭,人類階級社會的存在和發展更需要斗爭,“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12}。而且可以說,所有這些為人類向著文明演進、發展的斗爭都是偉大的,是貫穿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條鮮明的主線。但是,由于社會時代不同、社會理想不同、社會事業不同,因而斗爭的性質有所不同。在人類發展史上,馬克思主義的問世、共產黨的誕生、人類向最高社會理想——共產主義社會的躍進過程,實現了偉大“斗爭”向偉大斗爭的歷史性轉變。

        二、中國共產黨96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是偉大斗爭的歷史活劇

 

馬克思不僅創立了社會有機體理論,而且善于運用社會有機體理論分析和把握社會有機體的整體運動、社會形態的演進和人類具體的歷史使命,發現人類的偉大斗爭這一社會發展的動力之源。馬克思指出:“19世紀的社會革命不能從過去,而只能從未來汲取自己的詩情。它在破除一切對過去的迷信以前,是不能開始實現自己的任務。從前的革命需要回憶過去的世界歷史事件,為的是向自己隱瞞自己的內容。19世紀的革命一定要讓死人去埋葬他們的死人,為的是自己能弄清自己的內容。從前是辭藻勝于內容,現在是內容勝于辭藻。”{13}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革命規律的哲學把握,為我們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96年革命、建設、改革的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辯證統一的偉大斗爭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支撐。

 

中國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封建專制統治的腐敗,中國逐漸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面對苦難,中國人民沒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奮起抗爭,以百折不撓的精神,進行了一場場氣壯山河的偉大斗爭。

 

  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偉大斗爭。毛澤東早在1939年《〈共產黨人〉發刊詞》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從一九二一年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那個時候起,到現在,已經整整十八年了。十八年中,黨經歷了許多偉大的斗爭。”{14}他在這里總結提出的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無一不是偉大斗爭—— 從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到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再到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偉大斗爭,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統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偉大斗爭。新中國成立后,面對軍事、經濟和國際環境的嚴峻考驗,中國共產黨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而斗爭,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基本好轉而斗爭,為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而斗爭,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了一切剝削制度。這一偉大斗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中國富強、中國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探索是偉大斗爭。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決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對立的,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都是在進行具有許多新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毛澤東在1962年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斗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的斗爭。為了這個事業,我們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體實際,盡可能好一些地結合起來,從實踐中一步一步地認識斗爭的客觀規律。”{15}從毛澤東經過偉大斗爭,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鄧小平經過偉大斗爭成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到習近平經過偉大斗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入新階段,“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極大地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意味著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站到了新歷史起點上,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了勃勃生機,并開辟了新的境界,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世界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拓寬了發展路徑,為人類解決世界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16}90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通過偉大斗爭,“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如果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框架下,按照一般——特殊——個別的邏輯考察,則不難發現,“偉大斗爭”既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構成要素,又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發生作用的內在機制。

 

  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野中考察,人類社會發展和演進趨勢,無論是“五種社會形態”,還是“三大社會形態”,無論是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還是社會形態的跨越式發展,本質上都是在偉大斗爭中實現的。人與自然斗爭、階級斗爭、思想斗爭……越是偉大的事業,往往越是充滿艱難險阻,越是需要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1871年的巴黎公社以其偉大的斗爭贏得了偉大事業的創建,正如馬克思所說:“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將永遠作為新社會的光輝先驅而為人所稱頌。它的英烈們已永遠銘記在工人階級的偉大心坎里”{17}1917年偉大的十月革命以其震撼人類的壯舉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列寧在19211018日發表于《真理報》的《十月革命四周年》一文中說:十月革命開創了全世界歷史的新時代,“這次勝利是我國十月革命經歷了空前的艱難、困苦和磨難,經歷了很多重大的失敗和錯誤以后取得的”{18}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偉大跨越,實現了中國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空前團結,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華民族發展進步從此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贏得這樣的勝利,中國人民付出了最大犧牲,進行了極為艱苦卓絕的斗爭,書寫了感天動地的壯麗史詩。

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野中考察,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無論是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建設,還是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建設,本質上都是在偉大斗爭中進行的。圍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及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斗爭,由于時代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偉大,而使斗爭更加偉大。實際上,1956年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后,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也不啻是一個“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偉大斗爭過程。在世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峙,戰爭與革命成為那個時代的主題的背景下,“在社會主義建設上,我們還有很大的盲目性。社會主義經濟,對于我們來說,還有許多未被認識的必然王國”{19},必須進行偉大斗爭。

 

我們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野中考察,共產黨執政規律,無論是政黨治理、國家治理、世界治理,本質上都在偉大斗爭中展開的。從全面從嚴治黨到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實際上都是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如何鞏固,中國的國際大國地位如何確立,中國式社會主義道路如何探索,中國對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模板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持何種態度……在認識(思想)領域、政治領域、國際領域、軍事領域等都面臨復雜的矛盾。除了推進偉大斗爭,別無選擇。

 

  概括地說,人類社會既是命運共同體,又是矛盾共存體,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就是人的活動(創造歷史)的規律,因此偉大斗爭必然是絕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人類發展史上一種優越的制度設計、特殊的發展道路、嶄新的理論體系,既不封閉僵化,又不改旗易幟,因此偉大斗爭必然是絕對的。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推進國家和社會現代化,實現國家和社會治理現代化,同時實現自身現代化,這是對執政黨意志、智慧和能力的嚴峻考驗,因此偉大斗爭必然是絕對的。

 

三、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呈現了許多新的時代特征

 

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20}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盡管這種偉大斗爭已經不是革命戰爭年代那種疾風暴雨式的階級斗爭,也不是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那種大規模的群眾運動,而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進行的一系列偉大變革和創新,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實施的突破遏制、回應挑戰、補齊短板的斗爭,但依然波瀾壯闊。譬如,我們黨和人民同錯誤思想作斗爭,同固化利益作斗爭、同腐敗現象作斗爭、同分裂勢力作斗爭、同霸權主義作斗爭等等,都是我們必須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

 

       第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的偉大斗爭更具有特殊復雜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礎上,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我國發展已經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面臨著重大困難。鄧小平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曾預見到,“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21},而且“問題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隨時都會出現新問題”{22}。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以創新驅動帶動經濟增長對決策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依然較大,事關人民群眾教育、醫療、就業、養老、住房、社會保障、生態環境等切身利益的領域仍然存在著一系列難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國際環境日趨險峻復雜,麻煩不斷,一些敵對勢力試圖阻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因此,“偉大斗爭”必然更加艱巨而復雜。

 

 第二,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偉大斗爭更具有徹底革命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重大成就,中華民族已經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并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但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然是一篇大文章,“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進一步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23}。打破業已形成的利益固化的藩籬,啃硬骨頭、下深水、涉險灘,是當前深化改革必須面臨的挑戰。“現在推進改革的復雜程度、敏感程度、艱巨程度,一點也不亞于30多年前。”{24}盡管復雜和艱難,但是作為改革不徹底本身的產物只有通過徹底地改革才能完善,實現由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的成果,共享改革的紅利,這樣才能進一步釋放社會生產活力,激發和凝聚社會創造力。因此,偉大斗爭必然具有徹底革命性。

 

 第三,在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的偉大斗爭更具有現代法治性。如前所述,具有許多的新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不再是大規模疾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也不是一陣風式的群眾運動,而是在法治軌道上進行的于法有據的偉大斗爭。主觀隨意、行政命令難以進行偉大斗爭,必須自覺地創造性地將偉大斗爭納入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思維框架,確保我們進行的偉大斗爭始終走在法治化的正確的軌道上。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25}這就表明,全面依法治國是“五位一體”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總布局的統籌推進必須于法有據。

 

     第四,在全面從嚴治黨進程中的偉大斗爭更具有生死攸關性。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只有進一步把黨建設好,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我們黨才能帶領人民成功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啟示我們,管黨治黨不僅關系黨的前途命運,而且關系國家、民族、人民的前途命運,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勇氣、更大的氣力抓緊抓好。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也是人民群眾關注的重大政治問題。我們與腐敗分子的斗爭是嚴重的政治斗爭,這個問題解決得不好,就會對黨造成致命傷害,甚至亡黨亡國。習近平指出,我們認準了黨的宗旨使命,認準了人民的期待。這是生死存亡的斗爭,不堅決查處存在于黨內的各種腐敗問題,就會失去黨心、民心。刮骨療毒、壯士斷腕是解決腐敗問題的唯一出路,對任何腐敗行為必須零容忍。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實現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這本身就是偉大斗爭。因此,偉大斗爭必然具有生死攸關性。

        四、推進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作出正確的戰略選擇

 

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的維度考察,盡管“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但“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26},最根本最重要的無疑是實踐——這個物質力量。因此,必須深入研究和把握順利推進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戰略策略。

 

 第一,進行偉大斗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確保“偉大斗爭”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推進。人類歷史上,特別是世界社會主義運動中,任何一次偉大斗爭的勝利都沒有離開偉大理論、偉大理想、偉大信仰的指導。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如此,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斗爭也莫不如此。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偉大事業,更需要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理論、偉大理想、偉大信仰的指引和澆灌。習近平一直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住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這種偉大的信仰和偉大的理想,正是我們戰勝任何艱難險阻、贏得偉大斗爭勝利的法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別的什么主義。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永遠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前進,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這也正是偉大斗爭的目的所在、追求所在、關懷所在。因此,必須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提示、引領、預見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所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以正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趨勢、明確基本方向、實現基本價值。

 

 第二,進行偉大斗爭必須樹立核心意識,確保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絕對權威。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野中,一個政黨如果沒有自己的領導核心,就不能形成統一的意志,就不會有戰斗力、號召力和凝聚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黨必須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充滿真理力量、實踐精神、為民情懷、問題意識和世界眼光,是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偉大斗爭的強大思想武器,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行動指南。必須在思想上虔誠認同核心,政治上堅決維護核心,組織上絕對服從核心,行動上精準對照核心,以形成推進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強大創造力、向心力、戰斗力。

 

 第三,進行偉大斗爭必須與全面依法治國相結合,確保偉大斗爭始終于法有據。在馬克思唯物史觀視野中,“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作用并對經濟基礎發生作用”{27}。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全面依法治國上升到治國理政戰略布局高度,強調法治思維,主張法治方式,以保障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提高偉大斗爭的法治規范性、前瞻性、適應性,保障各項工作都于法有據,而不隨心所欲。

 

 第四,進行偉大斗爭,必須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確保偉大斗爭始終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視野中,“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28}。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創造者,是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的真正動力,是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依靠力量。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在人民,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打贏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必須堅守為了人民的根本立場,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用人民的智慧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困難,用人民的力量構筑面對一切風險挑戰的堅固堡壘,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偉大斗爭的勝利之本、力量之源。

 

 第五,進行偉大斗爭必須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確保偉大斗爭始終具有堅強政治保證。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領導力量和領導主體,是進行好具有許多新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領導力量和領導主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政治保障。習近平反復強調:“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毫不動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只有進一步把黨建設好,確保我們黨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我們黨才能帶領人民成功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實踐使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管黨治黨不僅關系黨的前途命運,而且關系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必須以更大的決心、更大的勇氣、更大的氣力抓緊抓好。”{29}

 

 總之,只要我們始終掌握和堅定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這一思想理論武器,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壯士斷腕的勇氣,百折不撓的精神,不忘初心的情懷,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就一定能夠續寫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彩華章。

 

注釋: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18.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13.

{3}{5}{6}{26}{2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60449952711295.

{4}列寧全集:第5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7}列寧全集:第55[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06.

{8}{9}{10}毛澤東選集:第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2332-333336.

{11}毛澤東選集:第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61.

{12}{1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473.

{14}毛澤東選集:第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3-604.

{15}{19}毛澤東文集:第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16316.

{16}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1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1.

{18}列寧全集.4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4.

{20}{29}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7-07-28.

{21}{22}冷溶、汪作玲主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64.

{23}習近平.加強對改革重大問題調查研究 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決策科學性[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24/c_116670797.htm.

{2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68.

{25}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n/

2014/1029/c64387-25927606.html.

{2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

(作者:田鵬穎,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常務理事)

責任編輯:紅星
特別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熱點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點贊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圖片新聞

    友情鏈接
  • 北京市趙曉魯律師事務所
  • 186導航
  • 紅旗文稿
  • 人大經濟論壇
  • 光明網
  • 宣講家網
  • 三沙新聞網
  • 西征網
  • 四月網
  • 法律知識大全
  • 法律法規文庫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檢察院
  • 中央紀委監察部
  • 共產黨新聞網
  • 新華網
  • 央視網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新聞網
  • 全國政協網
  • 全國社科辦
  • 全國人大網
  • 中國軍網
  • 中國社會科學網
  • 人民日報
  • 求是理論網
  • 人民網
  • 備案/許可證編號:京ICP備15015626號-1 昆侖策咨詢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舉報郵箱:kunlunce@yeah.net